民謠女唱作人Marissa Nadler多年來產量和作品質素都穩定地保持著高水平,一直以空靈飄渺的樂聲豎起她的民謠唱作招牌,是獨立樂界的一口清泉。今年於廠牌 Sacred Bones 再下一城,推出製作和編曲風格頗有別於以往的新專輯《Strangers》。
她的作品風格雖然嚴謹來說一直以來都無大變化,都以folk / dream folk為主,但細微的演變還是有的:首兩張專輯是木結他作主導的純民謠風格,第三張《Songs III: Bird on the Water》雖加多些弦樂、風琴等作氣氛修飾,其黑白色調的封面也呼應著跟前作無異的灰暗本質。第四張《Little Hells》用了些鍵琴,從幽暗民謠處投向親民怡人的 folk-pop。及後的同名專輯和《The Sisters》兩張姊妹作音樂上則回歸以木結為主,製作上卻保留《Little Hells》的清新方向,猶如對過往作品的一次總結。
歸根結底,從來 Nadler 的真正招牌都是她幽幽的民謠編寫,加上帶點gothic又不失ethereal的優美歌聲交織而來的那片夜空。這片孤寂的夜空,在她2014年投進Sacred Bones後發行的《July》中得到最深刻的展現。《July》是夜到最深處才應該獨個兒聽的夢幻民謠。
我認為《Little Hells》的製作轉向是不適合她的。雖然同名作還是動聽,但沖淡是那份夜空的孤高。Nadler憑著《July》踏進這個夢幻的領域,而新作《Strangers》是這個領域的拓展 ── 從夢幻民謠根底中拓展開來的恢宏之作。
簡的來說,《Strangers》比前作「搖滾」。而所謂「搖滾」,並非循著一條路走繼而變成folk rock類的東西,而是指受著某些搖滾手段的渲染,使音樂的氣場變得更廣,氣氛來得更濃烈,這是過往近乎純民謠的輕描淡寫的技法所不能帶出的。譬如〈Hungry is the Ghost〉中那些沙塵滾滾的結他噪音彈奏,就是她從未用過的技巧;鼓擊在此作中也因曲風使然而用得更多。
很優美的一首。
開首的鋼琴歌謠〈Divers of the Dust〉歌詞和意境都詩意滿溢,在沒有木結他下更顯美麗。《Strangers》沒有像過往般每首均以木結他作主幹,而是琴、弦樂、電/木結他等各以比較平均的份量出現,使音樂除了保持一貫的清幽飄逸氛圍外,也令此氛圍變得更美更有力。〈Janie in Love〉可謂 Nadler 最「重」的一首,不僅因為那些電結白噪音牆,更因為她的情緒化旋律和編排。主題曲〈Strangers〉中的slide結他彈奏也使歌曲更唏噓傷感。但當聽到後段的夢謠曲〈Shadow Show Diane〉和〈Dissolve〉,又彷佛見回那個最清澈的Nadler了。不論輕或重,她總能夠保持同樣淡然自若的優雅。
Nadler 從頭到尾都是一個民謠歌手,如今也是,但她不甘於此。《Strangers》的編制變得搖滾和多元,把 Nadler 的黑夜民謠拓開至她從未踏足之境,絕對是她音樂生涯最具突破性的作品 ─ 她可半步沒離開過自己的世界,只是以音樂告訴你,Marissa Nadler可以劃破長空。
Danny (4.4/5)